雾霭弥漫的清晨,湘西群山间回荡着低沉的钟声,仿佛在轻声诉说着一段久远而隐秘的故事。沈从文伫立于家族老宅门前,凝视着这片他已离开长达二十六载的故土,心中涌动着复杂难言的情绪。老宅在岁月的侵蚀下显得斑驳,墙角的青苔密布,屋檐下的燕巢依旧静静守护着这段时光的变迁。
沈从文曾经将侄女九妹带到了北平,意图在这座文化繁盛的都市为她打开通向广阔世界的门户。然而,战争的残酷蹂躏和命运的捉弄,使得曾经灵动活泼的九妹,最终成为晚年人们口中所称的“疯子”。如今,沈从文重返故乡,不仅要面对家族的破败,也要直面那段被尘封的往昔记忆。
---
初识北平:九妹的新生活与梦想
展开剩余89%1930年代的北平,春风轻拂,文化氛围浓厚。沈从文,作为当时颇有声望的文学作家,深知侄女九妹潜藏的才华与潜力,决定将她接到这座文化汇聚的城市。北平的大街小巷遍布书店和咖啡馆,学术讲座和文艺沙龙几乎每日不断,成为知识与思想激荡的中心。
刚到北平的九妹,对这座陌生城市充满了好奇与向往。她常被带去参加文学讲座和艺术展览,这些丰富的文化活动极大地开阔了她的视野。北平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家、艺术家和学者,他们热烈讨论国家未来和文化发展,九妹时常沉浸在这些激烈的思想碰撞之中,这些经历深深激发了她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。
在北平的日子里,九妹开始了系统的学习。沈从文为她安排进入一所知名女子学校,那里拥有优质的师资和丰富的教学资源。她不仅学习文学、历史、语言等学科,还涉猎绘画和音乐,使她的才华得以多方面发展。
北平丰富的文化生活给予九妹广泛的艺术体验。她频繁参加京剧演出和音乐会,对传统艺术产生浓厚兴趣。京剧的悠扬唱腔、华丽服饰及复杂的表演技巧令她沉醉。音乐会上,从古典到现代多样的曲风让她感受到不同层次的艺术享受。
与此同时,九妹结识了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。他们共同参与文学讨论,分享思想感悟。这些朋友来自各地,有北平本地学子,也有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留学生。大家不仅交流学术文化,也关心社会现实与国家大事,这样的环境使九妹的视野更加开阔,思想日益成熟。
在北平,九妹的生活充实而紧张。清晨,她专心听讲;下午与同学探讨学问;夜晚则参加各类文化活动。几乎每天,她都在不断吸收新知,充实自己的人生。
---
相遇与分离:刘祖春的选择
1937年春,北平的局势日益紧张,九妹的生活也迎来了转折。刘祖春,一名刚毕业的青年学子,进入了她的生活。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,他对国家民族未来充满思考与责任感。两人在一次文学讲座上邂逅,因共同的理想迅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。
随后,九妹与刘祖春频繁出席学术研讨和文化活动,共同探讨民族命运与国家前途。他们在北平文化圈渐成知名情侣,常受邀参加各类聚会。
然而,好景不长。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事变爆发,北平陷入战火阴影。刘祖春积极投身爱国讨论和行动,坚信知识分子有责任为国家存亡挺身而出。数日后,他毅然加入抗日队伍,奔赴山西战场。
刘祖春决定后,九妹陪伴他参加多次抗日志愿者集会。集会现场激情澎湃,许多青年表达投身前线的决心。刘祖春的发言坚定有力,彰显对国家民族深切关怀。
离别前夕,两人尽量多相聚。一起走访北平的名胜古迹,回忆相识相爱的点滴。刘祖春特别带九妹游览卢沟桥等历史遗迹,讲述它们的故事与自己看法。
离开前一天,他们登上北平近郊的山岭,俯瞰即将成为战场的土地。刘祖春详细讲述抗日形势和他即将参与的任务。
最终,刘祖春踏上赴山西的列车,加入抗日行列。九妹独自回到北平家中,生活因他的离去陷入巨大变化。北平街头文化活动渐少,战争阴影笼罩整座城市。
---
孤独与失落:九妹的精神崩溃
刘祖春离开后,九妹的生活陷入巨变。战争笼罩北平,日常充满不确定和紧张。伙伴渐少,九妹的生活变为漫长的等待与孤寂。街头巷尾,人们谈论的都是战事与物资短缺,氛围令人压抑,令她长期处于焦虑和恐惧中。
起初,九妹努力维持日常,但战争带来的影响逐渐显现。物资匮乏,社区中人们频繁讨论战争进展和生活艰难。
一次家中遭窃事件彻底打破了她残存的宁静。一群身份不明者闯入,抢走贵重物品。事件后,九妹生活更为艰难,面临物质损失和安全威胁。
这段时间,九妹表现出精神异常。她出现记忆混乱,常在家中无目的徘徊,或突然停下手中活计,痴痴望向窗外。言行开始不可预测,有时大声喧哗,有时泪流满面。
九妹的工作也受挫。她曾在图书馆整理书籍,精神恶化后,频频忘记任务,有时迷失方向。
随着时间推移,九妹状况愈加糟糕。她常夜不能寐,深夜独自游荡街头。邻居偶见她独自伫立街角,似乎在等待什么,或与自己对话。
---
求助无门:沈从文的无奈
九妹病情恶化,沈从文感到沉重压力。作为家族成员,他感责任在肩,开始寻求帮助。这个艰难时期,他决定写信给远在湘西的兄长沈岳霖,希望借家族之力找到治疗之法。
沈从文多次给沈岳霖寄信,详述九妹状况和自己的无助。信中描述她的精神症状、生活困境及战争影响,表达对她未来的忧虑,盼望获得医疗支持。
沈岳霖收到信后亦深感关切。虽想帮助,但当时社会环境恶劣,医疗资源匮乏,交通通讯不便,能提供的帮助有限。他通过回信给予建议,但实际措施不多。
时间流逝,九妹未见好转。沈从文虽竭尽全力,却感力不从心。她状况持续恶化,言行失控,时有自言自语或突然尖叫。
沈从文不得不面对现实:战争与动荡使他无力为九妹提供足够援助。尽管如此,他仍不断尝试联系北平医生和熟人,寻求治疗精神病的可能。
随着战事加剧,北平形势更紧,九妹状况愈发不稳。沈从文承受巨大压力,既要关注国家大局,也要照顾家庭安危。
数年挣扎后,沈从文终于接受残酷事实:无法改变九妹的命运。曾经聪慧美丽活泼的她,十一年后回到湘西时,已成精神错乱之人。
后来,九妹精神时好时坏。考虑她难以独立生活,家人为她撮合婚姻,她结婚生子。
---
时光流逝:九妹的晚年与离世
1951年,沈荃突然去世的消息震动了整个家族。九妹得知后,决定携夫与子返芸庐,那个她曾拥有许多美好回忆的故地。到达时,芸庐已不复昔日繁华,庭院荒草丛生,显得凄凉寂静。
大哥沈岳霖已回凤凰古城,芸庐早已人去楼空。家族成员因战乱和生活漂泊各奔东西,昔日欢声笑语的家园只剩九妹一家在空荡屋内回忆往昔。她走访熟悉角落,却只见岁月留痕和沉寂无声。
几年后,九妹辞世,安葬于乌宿镇二酉滩头——一个平凡而杂乱的乱坟岗,埋葬着无数纤夫与普通人。她的墓地简朴无华,仪式简单,正如她坎坷一生,平淡中带几分凄凉。
直到1982年,沈从文才重返这片离开二十六年的故乡。岁月已在他身上刻下深深痕迹。回乡时,面对熟悉又陌生的景象,心中百感交集。往昔家园已面目全非,亲人多已辞世。
沈从文回湘西一年后,九妹的儿子莫自来辗转寻访他。这位八十余岁、白发苍苍的老人,在北京家中首次见到这位虽有血缘却素未谋面的外甥,感到一阵难言的悲伤。
莫自来诉说自己的经历及对母亲的记忆,讲述九妹的生活、遭遇和晚年状态。沈从文聆听这些故事,回忆起九妹曾经的聪慧美丽,以及她后来的不幸与变迁。
两人在北京家中长时间交谈,谈论过去,探讨家族历史。虽然是初次相见,血缘和共同记忆让他们迅速拉近了距离。
凝视着眼前的莫自来,沈从文内心涌动起难以抑制的哀伤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创通网-股票实盘配资-网上配资公司-武汉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