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1年6月,年已接近七十的张謇,为一位四十七岁的女性举行了盛大的葬礼。在葬礼过程中,他亲自主持了包括大殓、过七、百日祭、生日忌日、公祭等各项葬礼仪式,并为她一气呵成地创作了48首悼亡诗歌。这位女性的墓碑由张謇亲自题写,字迹简洁却深刻:“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。”
令人惊讶的是,这位沈女士的墓碑上并未冠上丈夫的姓氏。张謇有意为她保持独立的身份,他不仅坚持不允许沈女士墓碑上出现丈夫的名字,更坚决不允许她的丈夫余觉插手她的葬礼事宜。这个举动无疑引起了不少争议,然而张謇丝毫不在意外界的非议,反而在沈女士葬礼之后,公然与余觉展开了一场笔墨大战。能够让张謇这位著名的状元巨商如此“不顾一切”的沈女士,非同寻常。她正是中国刺绣界的传奇人物——沈寿。
沈寿,字云芝,生于素有“苏绣之乡”之称的江苏吴县。十六七岁时,她便已是苏州赫赫有名的刺绣能手。沈寿不单才艺出众,且兼具外貌与气质,堪称一位集美貌与才情于一身的江南女子。她的美貌和嗓音如同江南水乡的诗意,婉转悠扬,赢得无数人的赞誉。
展开剩余78%在那个大多数女性只能接受“包办婚姻”的年代,沈寿却因自由恋爱与青年才俊余觉结为夫妻。余觉,才子书画高手,沈寿擅长刺绣,两人的才艺互补,堪称天作之合。婚后,余觉将自己擅长的书画艺术融入沈寿的刺绣作品中,令她的绣艺更加出类拔萃,渐渐扬名苏沪,广受赞誉。
这段婚姻曾是苏州人羡慕的典范,沈寿与余觉夫妻感情深厚,且沈寿也一直感激丈夫的支持。尽管两人感情和谐,却始终未能有自己的孩子,十年婚姻里,沈寿依旧没有怀孕的消息。余觉已近三十,看到同龄的朋友纷纷有了孩子,他心中不免焦虑。
直到1904年,他们结婚十一年后,沈寿终于怀孕。然而,在她怀孕之际,余觉却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机会——为慈禧太后七十寿辰献上寿礼。清朝商部的单束笙曾亲自登门请求沈寿和余觉制作一幅精美的绣屏,作为进献的寿礼。余觉激动不已,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,并鼓励沈寿抓住这个机会,称一旦得太后青睐,沈寿的名声将更加响亮。
尽管沈寿已怀孕,她仍然因丈夫的期待决定接下这个挑战。她犹豫于自己年事已高,且怀孕初期不想过度劳累,然而,余觉安慰她说:“只要不过度操劳,不会有问题。”在丈夫的说服下,沈寿开始了紧张的绣制工作,然而这份辛劳很快带来了严重后果。由于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,沈寿不慎早产,且因此遭遇了身体上的严重损伤,医生诊断她将可能终生无法再孕。
尽管如此,沈寿的绣品在进献给慈禧太后后得到了极高的评价,太后不仅为其作品题词“福”“寿”,还亲自赐予了她商勋,并建议她更名为“沈寿”。沈寿的绣艺一时风靡,她也成为了中国刺绣界的代表人物。此后,沈寿和余觉还应慈禧的邀请赴日考察工艺教育,回国后,他们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刺绣学校,成就了不朽的事业。
然而,在事业上如日中天的沈寿和余觉,夫妻间的感情却开始出现裂痕。沈寿一心致力于刺绣技艺的传承,而余觉则更多考虑如何将这些艺术变现。他逐渐变得贪图利益,不再关心沈寿的健康和幸福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余觉对于没有儿子的事越来越心烦,甚至萌生了纳妾的念头。
1915年,沈寿在参加旧金山世界博览会时,以仿真绣法绣制的《耶稣像》荣获金奖,这一成就让她的名字响遍全球。但余觉却在沈寿获奖时,心生嫉妒,反而为了金钱而与她发生争执。这些争执和矛盾让沈寿心情日益沉重,身体也因此变得愈加虚弱。
而张謇,作为沈寿的知己和朋友,却在她病重时给予了她极大的关怀。张謇不仅请名医为沈寿诊治,还亲自为她准备食物,尽力让她保持良好的状态。与此同时,张謇也尽可能消除外界的流言蜚语,尊重沈寿的决定,提供她所有能给予的支持。
沈寿的病情不断恶化,终于在1921年6月8日去世。在她临终时,她要求葬于南通,并坚决表示与余觉的墓地永不相邻。张謇虽然负债累累,但依然为沈寿举办了盛大的葬礼,并将她的墓碑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。余觉对张謇的做法大为不满,认为张謇“过分”,但张謇并不在意这些非议。
沈寿的墓地位于南通,张謇在1926年去世后,他的墓地与沈寿相对,形成了某种象征性的联系。张謇一生对沈寿的敬意与感情,最终以这种方式得到了永恒的延续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创通网-股票实盘配资-网上配资公司-武汉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