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(续上)
五代之后,画家对线迹的理解实现了新的突破。五代荆浩在《笔法记》中阐述:“凡笔有四势,谓筋、肉、骨、气。笔绝而不断谓之筋,起伏成实谓之肉,生死刚正谓之骨,迹画不败谓之气。故知墨太质者失其体,色微者败正气,筋死者无肉,迹断者无筋,苟媚者无骨。”
图片
自此,中国绘画中运笔所形成的形象开始以生命机体作比附,极大地丰富了笔墨的生命内涵,使其超越了单纯造型层面的意义。《荆浩匡庐图》中山势纵横却又骨肉停匀,可谓理论与创作结合的范例。
宋代欧阳修进一步将生命道德化,从鉴赏角度为书画艺术语言赋予了道德体验的意味。例如,他在《六一跋画》中对绘画 “萧条淡泊” 之意的强调,在很大程度上为文人画的笔墨奠定了基调;
图片
又如,他运用 “比德” 手法对颜真卿书法浑厚高古的用笔风格给予高度评价,此做法影响深远,开启了两宋乃至明清众多书家以德论艺的先河。
韩拙在《山水纯全集》的 “论用笔墨格法气韵之病” 中提到:“夫画者笔也。斯乃心运也,索之于未状之前,得之于仪则之后,默契造化,与道同机。握管而潜万象,挥毫而扫千里。故笔以立其形质,墨以分其阴阳,山水悉从笔墨而成。吴道子笔胜于质,为画之质胜也。常谓道子山水,有笔而无墨;项容山水,有墨而无笔,此皆不得全善。惟荆浩采二贤之能,以为己能,则全矣。盖墨用太多则失其真体,损其笔而且浊,用墨太微即气怯而弱也。过与不及,皆为病耳。”
图片
此处表明,自荆浩起,笔法已拓展为与墨法相辅相成、至关重要的笔墨,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笔墨共同成画的关键作用,并深入分析了用笔用墨出现弊病的原因。通过这些鉴赏品评,后人逐渐将古人特定的笔墨风格奉为典范,并对其风格形态加以总结,如郭若虚在《图画见闻志》中提到的 “吴带当风,曹衣出水”,形象地概括出吴道子与曹仲达的用笔特征。
图片
又如,米芾称范宽的勾皴 “劲硬”,《范宽雪山萧寺图轴》确见此意。刘道醇在《宋朝名画评》中将之形容为 “写山真骨”,同样贴切精妙。随着文人鉴赏对书画创作过程中身心体验的日益重视,笔墨逐渐成为某种超越具体形象与语言的象征。
随着笔墨象征内涵愈发深厚,恰似唐代以来诗学 “意境论” 对 “象外” 的探讨,画家们开始对 “笔墨之外” 有了追求意识。
图片
宋葛守昌在《论精简》中说:“夫画,人之为此者甚多,其谁不欲擅名?大抵形似少精,则失之整齐,笔墨太简,则失之阔略。精而造疏,简而意足,惟得於笔墨之外者知之。” 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、唐代僧人皎然在《诗式・辨体》中提到:“夫诗人之思初发,取境偏高,则一首举体便高;取境偏逸,则一首举体便逸。” 将 “逸” 列为第二位。随后,朱景玄在《唐朝名画录》中于 “神”“妙”“能” 之外,增添了 “逸” 品。
图片
宋黄休复在《益州名画录》论逸格时说:“画之逸格,最难其俦。拙规矩于方圆,鄙精研于彩绘,笔简形具,得之自然,莫可楷模,出于意表,故且之曰逸格尔。” 并将 “逸格” 置于 “神”、“妙”、“能” 品之上。由此可见,笔墨的 “规矩”“精研” 渐成束缚,而笔墨之外的意蕴已然成为鉴赏的核心。因此,宋刘道醇在《宋朝名画评》中不仅将用笔列为 “六要” 之一,视为 “识画之诀”,还具体品评了画家运用笔墨的精神内涵,如 “王霭,意思婉约,笔法豪迈”,“侯翌墨路谨细,笔力刚健,富于气焰”,“高文进笔力快健” 等。
图片
元代的标志性人物赵孟頫,对笔墨的阐释呈现出一种看似相悖的姿态。一方面,他大力推崇 “以书入画” 所追求的高品质笔墨境界;另一方面,却对形而下的笔墨实体予以贬斥。在其《松雪论画》中,他写道:“宋人画人物,不及唐人远甚。予刻意学唐人,殆欲尽去宋人笔墨。” 又言:“画人物以得其性情为妙。束丹此图,不惟尽其形态,而人犬相习,又得于笔墨丹青之外,为可珍也。”
图片
到了明代,李开先所著《中麓画品》再度论及 “画之六要”,饶有趣味的是,他的 “六要” 与五代荆浩、宋代刘道醇的 “六要” 存在显著差异,李开先的 “六要” 皆与笔法线迹紧密相连:“神者,笔法纵横,妙理神化;清者,笔法简俊莹洁,疏豁虚明;老者,笔法如苍藤古柏,峻石屈铁,玉坼缶罅;劲者,笔法如强弓巨弩,扩机蹶发;活者,笔势飞走,乍徐还疾,倏聚忽散;润者,笔法含滋蕴彩,生气蔼然。” 紧接着提出的 “画有四病” 同样围绕笔法展开。
图片
大约同一时期,顾凝远在《画引》中专论 “笔墨”,其观点与李开先大致相仿:“以枯涩为基而点染蒙昧,则无墨而无笔;以堆砌为基而洗发不出,则无墨而无笔。先理筋骨而积渐敷腴,运腕深厚而意在轻松,则有墨而有笔。此其大略也。若夫高明隽伟之士,笔墨淋漓,须眉毕烛,何用粘皮搭骨!” 由此可见,明代主流绘画的笔墨语言,已从对实物的切身体悟,转变为书斋式的感悟与妙觉。
图片
画家们以自身之精神,崇尚古人之道;以己身之理念,弘扬古人之神韵。即借助一种文本化、符号化的笔墨语言,追溯经典、演绎经典,取代了自宗炳以来 “山水以形媚道,而仁者乐” 的观念,摒弃了与物传神(山川丘壑)的方式,走向 “以神媚道” 般追求个性独立的笔墨(注重笔墨趣味变化),进而再造新的经典。例如董其昌以符号化的景物构建的形式化山水。
图片
又如由莫是龙《画说》发端,经董其昌倡导发挥,以及陈继儒、沈颢等人极力赞颂的 “南北宗论”。此论轻视民间与宫廷绘画,注重书学,推崇笔墨精妙,标榜神韵的 “士夫画” 成为风尚,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。
清代画家承接明代的笔墨理论,并将笔墨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。王原祁在《雨窗漫笔》论画十则中提到:
图片
“设色即用笔用墨,意所以补笔墨之不足,显笔墨之妙处。今人不解此意,色自为色,笔墨自为笔墨,不合山水之势,不入绢素之骨,惟见红绿火气,可憎可厌而已。” 清原济在《石涛论画》中也说道:“笔枯则秀,笔湿则俗,今云间笔墨,多有此病,总之过于文,何尝不湿?过此关者知之。”“笔墨乃性情之事,於依稀髻髴中,有非笔墨所能传者。” 其《苦瓜和尚画语录》亦云:“其浩浩扰落之怀,一皆寓于笔墨之际,所谓品高者韵自胜焉。”《清石涛对牛弹琴图》之笔墨高妙,可谓八大山人后仅此一人。
图片
清恽格在《南田画跋》中谈及笔和笔法:“今人用心,在有笔墨处;古人用心,在无笔墨处。倘能于笔墨不到处,观古人用心,庶几拟议神明,进乎技已。” 又言:“笔笔有天际真人想,一丝尘垢,便无下笔处。古人笔法渊源,其最不同处,最多相合。李北海云:似我者病。正以不同处同,不似求似。同与似者,皆病也。” 清高秉在《指头画说》中明确指出:“笔墨之事,天姿笃、学力深,而胸襟尤要阔大…… 秉尝谓公画落墨有神气,渲染有元气,其天资学力胸襟,缺一者不足与言笔墨,尤不足与言指画。”
图片
在清代,即便作画工具脱离毛笔,无论是品评画作还是进行创作,都必定遵循笔墨之法。
关于 “线”,在中国古代画论中鲜少提及,偶尔涉及,其含义大致可归纳为三点:其一,是对一种实物的实指,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绳线,以及绳线的交结编织形态;其二,是对一种笔墨技法的称谓与辨析;其三,则是一种比拟性的指称。
荆浩于《笔法记》中云:“叶如结线,枝似衣麻”,“有画流水,下笔多狂,文如断线” 。宋代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里论及牡丹丛时提到:“猫眼黑睛如线,此正午猫眼也。”
(待续)
我们将《荆浩匡庐图超精版》、《范宽雪山萧寺图轴超精版》、《清石涛对牛弹琴图》精确复制,作为极其重要的“法帖3.0”藏本以飨书友!请注意,“法帖3.0”出品是原汁原味、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,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!
欲购专业级《荆浩匡庐图超精版》、《范宽雪山萧寺图轴超精版》、《清石涛对牛弹琴图》超清复制件的书友,可点击下面商品卡,品鉴与激赏!
<script src="//mp.toutiao.com/mp/agw/mass_profit/pc_product_promotions_js?item_id=7535505178762412559"></script><script src="//mp.toutiao.com/mp/agw/mass_profit/pc_product_promotions_js?item_id=7535505178762412559"></script><script src="//mp.toutiao.com/mp/agw/mass_profit/pc_product_promotions_js?item_id=7535505178762412559"></script>1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创通网-股票实盘配资-网上配资公司-武汉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