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,中国核电审批一暂停就是差不多八年,只有2015年偶尔有几个项目被批准。
到了2019年,这可是个关键节点,那年核准了4台机组,算是打开了新局面。
到2022年,这个数字升到了10台,2024年又增加到11台,2025年上半年还批准了10台,这样一路猛冲般的增长可不是偶然的事情。
从世界范围来看,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制定了核电发展规划,法国打算建造14台EPR2机组,而美国则设定到2050年装机容量达到4亿千瓦的目标。此外,31个国家还联合签署了《三倍核能宣言》。
在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到2050年全球核电装机可能会达到5.1亿到9.5亿千瓦的背景下,中国的战略布局实际上是对整个能源转型潮流的一种呼应。
要说重点,地缘局势紧张引发的能源供应链不稳定,已经对全球产生了很大影响。作为制造业大国,中国的年用电量已经突破了13万亿千瓦时,其中工业用电大概占了将近60%。
仅仅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一年用电就超过了500亿千瓦时,能源的保障可说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底线。
多年来,我国的能源格局一直是煤炭占主导,石油对外依赖也一直很高。
国际油价一来一去波动不已,好像那只看不见的手,直接牵动着国内经济的脉搏,别小看了,影响可是挺大的。
核能的能量密度优势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,1千克的铀-235完全裂变出来的能量,等同于2700吨标准煤,一台百万千瓦的核电站一年下来,能帮我们减少超过6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。
到了2025年上半年,中国已经运行的核电机组有58台,正在建设的有28台,总数一跃成为世界第一,核准在建的规模也达到了新的高峰,装机容量超过了1亿千瓦。
这样的扩展规模,直接帮忙实现能源自主的目标。
到2024年,核电的发电总量预计会达到4509亿千瓦时,减少燃煤1.4亿吨,就此来说,碳排放能降低大约3.7亿吨。
更重要的是呀,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从铀矿开采到废料处理的完整产业链,国产化程度超过九成。通过跟纳米比亚、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合作,打造海外的铀矿供应基地,同时还在内蒙古、新疆等地积极推进铀矿的勘探和开采工作。到2024年,国内天然铀的产量预计会突破1800吨,这也让燃料保障的基础更稳固了。
在2030实现碳达峰、2060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,核电凭借其在减排方面的关键作用和显著的经济优势,逐渐成为低碳能源体系中颇受青睐的方案之一。
从数据角度来看,核电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每千瓦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只有12克,这个数值差不多和风电相差无几,远比光伏和天然气发电要低得多。
2023年中国核能发电的碳排放因子又进一步证明了它的低碳特点,只有0.0065kgCO₂e kWh。
为了推动绿色转型,2024年8月出台的《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》特别强调要加快沿海核电基地的建设步伐,并将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提升到25%。
按照规划设计,未来中国核电在整体发电量中的份额会逐步增加。
现有的占比大概是4.5%,到2035年要提高到10%,而到2060年再涨到15%,那时候核电每年的发电总量预计能达到3万亿千瓦时。
核电装机容量一天天扩大,不光直接帮忙减少碳排放,推动双碳目标的达成,还能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,省下一大笔综合花费。
数据显示,现在核电的整体费用已经比集中式光伏和陆上风电更实惠了。
除此之外,靠着技术升级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,也变成降低投资压力的一个关键办法。
一些已经运行超过20年的核电机组,经过改造以后,使用寿命可以延长到60年左右,单位度电的成本也会随之下降15%左右。
中国核电的发展轨迹非常精彩,从引进技术、吸收融合到再创新,走完了一个完整的历程。
展现出核电行业的雄厚实力和快速发展的势头。
1985年秦山一期开工那会儿,还得靠引进技术才能干,现在自主研发的三代技术华龙一号已出口巴基斯坦,四代高温气冷堆也搞得商业化运行了。
福岛事故之后,安全标准升级得更严格,把底线捅得更牢了。中国到现在还没出现INES2级或更严重的事故,机组能力因子一直稳在92%以上,比风电的25%、光伏的18%高出不少,体现出强大的安全和效率水平。
十五五期间,明确提出了热堆、快堆和聚变堆三步走的战略布局,这也充分展现了我们在技术方面引领行业的雄心壮志。
现在呢,中国正积极推进热堆配套后处理技术和增殖快堆的先进系统,把聚变技术的开发放到国家重大项目里。合肥那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,已经达到了1.2亿摄氏度的高温,持续运行了403秒,这为聚变堆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这项技术一旦取得突破,产业上就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:比如说,搞一台核电机组,花的钱比欧美少了大约30%,而且建起来的时间也能缩短2到3年。
到2025年,新建的机组里,像浙江三门、广东台山这些项目基本上都用上了国产技术,设备的国产化率都超过了95%,核心零件比如主泵和压力容器,全都实现了100%的自主生产。
中国核电的发展可不是靠单靠一个主体在推动,而是一个国家队领头,民营企业共同助力的合作模式,形成了挺不错的协作局面。
中核、中广核这类国营企业负责重点项目的建设,而吉利、万向这些民营企业则通过投资入股,融入了整个产业链。
到2025年,国家能源局明确表示会支持民营企业参股比例超过10%,而在核电设备制造、运维服务这些方面,也会为市场打开更大的空间。
这种合作方式激发了整个产业链的活跃性。
一台华龙一号机组投入200亿,不少的产业链上下游都受益,比如设备制造、燃料供应、工程建设等等,总投资规模高达千亿级,还是个就业的大户,能提供超过5万个工作岗位。
拿西子洁能说事吧,这家私营企业自1998年起就开始做核电设备,到了2018年,拿到民用核安全设备制造许可证,到2025年,还成立了核能子公司。它研发的核电用耐热钢零部件,已经在岭澳、阳江等多个核电站投入使用,产品合格率高达99.8%。
这类生态影响让核电不仅仅是能源项目,更变成了一股稳住经济增长、促进就业的关键动力,到2024年,核电产业链对GDP的贡献超过了3000亿元。
数字经济迅猛发展,带动了电力需求的爆发式上升,训练一个GPT级别的大模型需要耗费几十万度电,国内某超级算力中心单月的用电量竟然高达1.2亿千瓦时,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一个月的用电总量。
风电和光伏受天气影响挺明显,晚上和阴天的时候发电能力会大打折扣,反倒是核电,一年利用小时数超过7000小时,效率稳定在90%以上,可以全天候不间断供电,算是比较理想的基础电源了。
核电靠着稳定供电和高效率的优点,突破了传统的战略能源范围,提升为未来数字经济的基础建设,不少人都觉得它展现出巨大的成长空间。
在这种形势下,世界几大科技公司都抢先迈出了脚步:微软为了确保数据中心的电力供应,打算自己建一座小型核反应堆。
谷歌则在一些特定区域尝试核电和算力协同的试点项目,这些动作都充分体现出核电在高能耗科技行业中的重要作用。
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布局可以说比很多国家都早得多,到了2025年获批建设的10台核电机组,大部分都安排在浙江、广东、山东这些东部用电负荷比较重的地区,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现有算力中心在地理位置上正好契合。
就拿福建漳州三期核电项目来说吧,投产之后,年年都能稳定输送120亿度电到周边的算力产业园区,电力输出的力度也是相当厉害,不用说,能满足20个超大型数据中心一整年的用电需求,真是相当给力!
这源源不断的电力供应,为人工智能和高端制造等对电力稳定性要求特别高的行业,打下了坚实的能源保障基础。
中国推动核电快速发展的背后,其实是出于能源安全、绿色转型和技术自主这几方面多重战略的考虑。
利用核电技术输出和跨境输电网络,可以为东南亚、中亚等地区提供绿色能源,借此在全球能源管理格局中争取更有话语权。
或许这就是中国拼命搞核电背后的深层原因。
靠能源自给自足来撑起大国崛起的梦想,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一份中国的方案。
创通网-股票实盘配资-网上配资公司-武汉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